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一)经济运行总体平稳。
1.经济增长稳中有进。创新经济管理模式,建立起以“土地规划、产业招商、财税统计”为一体的全链条管理新模式,条块联动促进经济稳定增长。2017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82.94亿元,同比增长5.7%;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84.68亿元,同比增长7.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13.36亿元,同比增长9%。外经贸持续向好,全区进出口总值84.8亿美元,同比增长14.8%,其中,出口总值56.6亿美元,同比增长10.8%。
2.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产业结构在转型升级中持续优化,2017年,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1.9:18.4:79.7,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经济比重为79.7%,较上年同期提高1.5个百分点。新兴服务业增长势头强劲,互联网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1%。2017年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6.02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9.3%,其中税收收入占比70.4%。社会需求在协调拉动中有效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49.33亿元,同比增长12.2%。“四上企业”数量增长迅猛,全年净增“四上企业”263家,同比增长220.7%。
3.市场活力显著增强。新增商事主体5.2万多户,其中企业新增3.4万多户,同比增长59.15%,注册资本500万以上企业较去年同期增长50.34%。全年增加欧派家居、达安股份2家主板上市企业、新三板挂牌企业7家、广州股权交易中心挂牌企业150家。市场主体商标品牌意识不断增强,全区现有注册商标133391件,比去年同期增长25%,占全市注册商标总量19.3%;驰、著名商标总数191件,全市排名第二;新认定广东省著名商标9件,广州市著名商标9件,总数同比增长12.5%;新增省名牌产品17件,名牌总数54个,全市排名第一,完成28家企业40个产品2017年省名牌产品(工业、服务业类)申报工作。
(二)园区项目建设提速。
1.“1358”发展思路深化落实。主动对接广州新一轮总规修编,争取把区级战略融入市级规划,组织编制了《白云区发展战略大纲》、西部科技走廊、东部科技创新带、白云中央湿地、广州设计之都、神山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等重要规划、城市设计、开发策划方案。八大产业园区规划建设有序推进:(1)黄金围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园正在加紧推进控规修编、城市设计、土地收储等工作;(2)神山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土地征收已全面启动,轨道产业基金和轨道产业联盟已成立;(3)和龙科技创新谷正在开展片区城市设计方案和启动区策划方案的编制;(4)大田铁路经济产业园谋划加快,已开展大田站场周边综合发展规划研究、白云火车站及周边用地综合开发策划;(5)机场南临空产业区FBO(固定运营基地Fixedbaseoperation)一期已建成投入使用,穗佳华南空陆联运集散枢纽项目(一期)已封顶;(6)白云新城总部经济集聚区内广州律师大厦已落成揭牌;(7)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内的广州白云山何济公制药厂已开工;(8)现代都市消费产业园正在加紧推进产业谋划、土地整理、项目落地事项。
2.重点项目建设提速。全区199个“攻城拔寨”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575.7亿元,投资完成率104.5%,完成进度比上年同期提高了10.7个百分点,开工率达88.5%,开工数量比上年同期提高了9.4个百分点。广州铁路投资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广州建华中心等一批项目的项目公司(运营公司)已在我区注册,广州至汕尾客运专线(总投资132亿元)、广佛肇高速公路广州段(总投资26.79亿元)等省、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已纳入我区统计。由我区牵头负责的空港大道(106国道—白云五线)、机场三跑道安置区二期等12个纳入正式项目计划的市重点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2.1亿元,完成投资计划111%。广州无限极广场、迎宾大道延长线二期工程(机场高速—方华路)、白云电器智能配电设备绿色数字化生产基地等3个纳入预备项目计划的市重点项目提前开工建设,其中迎宾大道延长线二期工程(机场高速—方华路)FBO段已完工,保证了财富论坛的顺利举行。
3.招商引资取得新进展。理顺招商工作机制,成立区投资促进办负责统筹、指导、协调全区招商引资工作。全面整合产业片区、储备地块、三旧改造、留用地、楼宇等土地和物业资源,谋划100个经济发展载体,搭建形成全区招商引资资源库。围绕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总部经济等开展靶向招商,已与华为公司、传化集团、联东集团、广州地铁集团、广州铁投集团等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正在积极对接阿里巴巴、网易等27家中国500强企业。全力推动招商项目落地,62宗重点在建项目已在我区注册72家企业,其中45家企业纳入四上企业库统计。
(三)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1.新经济新动能加快发展。积极落实“强二优三”产业发展路径,推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驱动”发展,以华为、广州地铁、白云电气、中节能实业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的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等新兴产业发展迅猛。加快推进总部经济集聚,南方航空大厦、广州宏宇大厦等总部楼宇已完工,广州无限极广场、太安堂互联网产业大厦、中恒大厦等总部项目动工建设。充分挖掘“三旧”和增资扩产等存量土地潜力,空港文旅小镇已启动建设,现代都市消费产业园、广州设计之都、广州法律服务聚集区等高端产业发展载体建设加快。注册成立白云基金,并成为广州轨道交通产业投资发展基金的基石投资人,发挥政府资金引导功能。
2.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严控落后低端产能,综合运用执法力量取缔违法违规企业,逐步关停了17家重金属污染企业。按照“优化存量、分类管理”的思路推进货运站场、专业市场综合治理,完成145家物流货运站场转型整治,并推进基础条件好的皮具、鞋服、化妆品等市场向展贸化、国际化、信息化转型。积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质项目,累计申请获得上级专项扶持资金16180万元。加强产业转移,已完成共建产业园亿元项目4个、推进向粤东西北转移产业项目8个。
3.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积极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断完善创新创业服务平台,推动服务平台向专业化、资本化、多元化发展,全区新增众创空间4家,新增孵化器4家,在孵企业(项目)超过600个。持续加强创新主体培育,新增省、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1家,新增市级企业研发机构76家,新增区级产业领军人才92人(团队)。高新技术主体培育工作成效显著,今年新增高新技术企业473家,增长126%。不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促进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获得市级研发经费补助644.85万元。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双创”活力充分激发,预计新增发明专利授权量为约420件,同比增长约8.5%;新增专利授权量约6900件,同比增长约26.4%。
(四)城市建设速度加快。
1.规划引领城市建设。不断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功能结构,围绕“1358”发展思路系统谋划“八大产业园区”发展策划及西部科技走廊等重点发展片区专项策划,共计开展15项规划编制、研究和城市设计。推进乡村建设规划,完成了4条村村庄规划修编,8条创建村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指引,1处传统村落保护发展规划编制研究。城市更新改造工作稳步实施,永泰茶山庄地块改造完成,田心村旧村全面改造取得突破,14个旧厂房改造项目正在实施;4个老旧小区项目已启动微改造。夏茅村工业园、五龙岗村工业园等村级工业园改造有序推进中。
2.基础设施加快推进。统筹推进涉及我区的国家铁路枢纽、城市轨道交通、高速公路、市政路桥等项目建设。55项市政基础设施累计完成约20.56亿元,均禾大道二期等5项续建项目基本完工,空港大道(106国道—白云五线)、白云五线(机场高速—106国道)、增槎路升级改造工程等23项新开工工程已开工,其中增槎路升级改造工程等9项基本完工,全年共计新增及升级改造道路39.6公里。城中村社区道路路灯查漏补缺建设工程有序推进,已完成60%。稳步推进8个镇街垃圾压缩站建设,3个已建成投入使用。电力网架结构进一步完善,220千伏凯旋站110千伏送电线路工程、110千伏金沙输变电工程、110千伏桂花站第三路电源工程等8个主网项目顺利投入使用。
3.城市管理成效显著。完成区数字化城管系统平台升级改造,城市智慧化管理水平进一步提升。创建品质化城市管理示范试点,建成9条市政设施全要素品质化提升示范路,10个文化街心广场建设有序推进。开展了城市环境专项整治行动、河涌整治百日行动和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城市“洁化”水平显著提升。推进出租屋隐患整治行动,检查出租屋112.1万多套,排查整改隐患24721宗。保持查违控违高压态势,清拆违法建设4296宗、284万平方米,同比分别增加194%、463%。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城市创建,及时修订区创建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实施细则,84项创建重点工作任务已完成73项。扎实推进社会面立体防控体系建设,全区接报案件类警情同比下降13.9%,其中,两抢、入室盗窃、诈骗警情分别同比下降42.4%、31.6%和0.2%;立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8.8%。持续深入开展安全生产大检查,全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和重大群体性职业病危害事故,安全生产总体形势稳定向好。
(五)发展环境明显提升。
1.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全面落实河长制,完成上级部门交办、督办事项363项,追责问责52人。深入开展“洗楼、洗管、洗井、洗河”行动,摸查建筑物29.2万栋,拆除涌边违建869宗、34万平方米,清理整治“散乱污”企业10077家,分类整治排水口927个,水环境治理取得历史性突破。水务工程建设加快,新建截污管网130公里,27个新建农村污水处理工程和31个农村污水大中修工程全部完工,21个城中村治污工程开工建设,35公里石井河浅隧工程、龙归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建和石井净水厂一期建设全部完工,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4万吨/日。7条黑臭河涌达到国家考核要求,珠江西航道鸦岗断面达到国家和省的阶段性考核要求。推进城市景观升级,23个环境提升项目已全部完成,白云国际会议中心等周边区域完成绿地升级改造10500平方米。大力推进森林碳汇、森林进城围城、生态景观林带、乡村绿化美化及花城花景建设,完成跨年度2526亩碳汇造林、2条生态景观林带建设和13个乡村绿化美化建设,白海面和大田湿地公园项目有序推进中。
2.营商环境不断优化。深化“放管服”改革,实现政务服务事项目录化、标准化、电子化,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事项44项,14个市场和质量监管所已开通企业注册登记业务审批权限,企业注册登记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广佛“跨城通办”政务服务已启动,部门、镇街网上办事大厅已全部建立,“一站式”政务服务和381台智慧政务便民柜已投入使用。积极推进政务“集成服务、综合受理”,已有175个事项纳入集成服务并实现小综合受理,区政务服务中心智能化系统升级改造即将完成。积极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共清理2项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减免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8项,小微企业优惠政策受惠面达100%,减免企业所得税1.49亿元,减免高新技术企业税款1.3亿元。
3.重点领域改革取得突破。严格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成效显著。深化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探索建立起“宗地核算、比例分成、专属地块、封闭运作”的区、镇街土地收益共享机制。国有企业改革不断深化,推动组建成立了白云金控、白云投资、白云城投、高新区投资4家国有企业。大力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广州市白云投资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已注册成立,并成为广州轨道交通产业投资发展基金的基石投资人。国、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实现全部国税办税服务厅改建成国、地税业务通办的全职能办税服务厅,钟落潭联合办税服务厅成为全市首个实现共用基层服务资源的共建大厅。农村改革稳步推进,已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颁证面积136767.14亩,颁证率达98.98%,集体“三资”管理不断规范,交易总金额提升到34.3亿元,提升率达136%。
(六)社会民生持续改善。
1.社会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就业形势保持稳定,全区新增就业2.88万人(包括城镇和农村就业人数),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再就业1.6万人,以创业带动就业1.1万人,应届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91.8%,超额完成市区下达的“确保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70%以上”任务。社会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障制度改革全面启动,全区职工养老、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49.21万人、53.26万人、49.85万人、49.8万人,退休人员养老保险待遇逐步提高。大力推进社区居家养老,助餐服务实现村、居全覆盖。精准落实社会救助,城乡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900元,累计发放低保、医疗救助等各类社会救助金9076.86万元。居民收入水平稳步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9%。
2.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教育事业实现新跨越,引入了市铁一中学等优质教育资源,已确定在白云新城建设培英中学北校区;大力推进教育集团化建设,成立了3大教育集团及5个教育联盟;新开办6所居住区配套教育设施,新增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位3960个、公办学前教育学位540个,共1858位来穗人员随迁子女享受义务教育优惠政策。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区人民医院迁建项目正式动工,太和人民医院住院楼已封顶;建成多种形式医联体21个,全区分级诊疗体系建设初步形成;区第二人民医院、区中医医院和区石井人民医院顺利通过中国胸痛中心总部认证;启动公立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取消了药品加成。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升明显,3个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成开放,7个区级镇街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8个美丽乡村农家书屋(文化室)、区图书馆(江高馆和白云新城馆)建设有序推进中;文化惠民丰富多彩,组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135场、各类专业文艺培训百余场,惠及群众超过20万人次。
3.社会治理成绩突出。扎实推进“四标四实”,“标准作业图、标准建筑物编码、标准地址库、标准基础网格”建设基本完成,“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实有单位、实有设施”工作有序推进中。村居换届圆满完成,全区118条村和268个社区全部按要求、按标准完成换届,99个非户籍试点社区的选举工作也全部顺利完成。基层社区力量不断充实,新增10个社区居民委员会,115名社区专职人员公开招录工作已全面启动。社会组织发展健康有序,新增社会组织27家,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率分别达到86.66%和100%。社会工作不断发展,推进社区戒毒康复社工项目,率先在全市实现社区戒毒康复社工服务全覆盖。精密维稳,共排查不稳定因素237宗,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149起。
总体上看,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基本完成,但GDP未能达到预期。GDP未能完成预期目标的主要原因是:(1)宏观经济环境进入新常态,我区经济发展也进入增速换挡期,同时我区结构调整也步入深水区,去年我区将工作重心聚焦在改善发展环境、优化产业结构、转换增长动力、提高发展质量上,着重打基础谋长远;(2)随着“三去一降一补”的有效推进,我区工业、零售业等部分传统产能受到短期影响,增速减缓,同时商品房销售面积受政策因素影响,增速出现较大幅度下降,拉低了经济增速;(3)按照国家统计制度要求,工业商业统计口径有所调整,对我区总部企业数据纳统有一定影响,同时2017年工业价格指数较高,降低了工业生产的实际增速;(4)全市经济增速有所放缓,广州市GDP增长7%,低于年初预期1个百分点,11个区中,有9个区增速低于年初预期,广州市整体发展压力较大。
去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困难和问题仍较突出:一是经济下行压力较大,部分行业增长缓慢,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低于年度预期目标;互联网和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新兴产业虽然增长较快,但规模较小,支撑力度不足。二是科技创新能力仍然不强。创新型企业和平台较少,企业科技研发投入不够、成果不多,高端人才尚未形成集聚。三是产业整体低端,聚集度不高,缺乏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平台和载体。四是营商环境和生态环境仍需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放管服”改革需深入实施,企业投资贸易便利程度不高,干净整洁平安有序的城市环境建设仍需巩固。五是社会公共服务领域还存在不少短板。教育、医疗、文化、社会保障等民生领域服务水平与群众期望仍有差距。
二、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及主要任务
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我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坚持新发展理念,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围绕建设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现代化中心城区和“环境要改善、产业要升级”的中心任务,牢牢把握市委、市政府支持白云发展的重大机遇,坚定信心,继续深化落实“1358”发展思路,力争“在建立现代经济体制和产业体系上有大作为、在推进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上有大作为、在营造干净整洁平安有序城市环境上有大作为、在民生事业发展上有大作为”,推进白云发展再上新台阶。
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
GDP指标实际执行时只要经济运行在合理区间,也可以低一些。围绕上述目标,着重抓好以下工作:
(一)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加快枢纽网络城市建设。
1.全力建设三大枢纽。围绕“1358”发展思路,全力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区域创新枢纽建设,把我区建设成为国家重要中心城市的现代化中心城区。加快国际航空枢纽建设,高标准谋划我区19.5平方公里范围的示范区,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重点聚焦临空现代服务业,构建引领区域转型升级的临空产业体系。推进区域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全力做好大田集装箱中心站项目的落地配套和服务保障,加快推进白云火车站征地拆迁,精心谋划铁路经济产业园,打造铁路经济全产业链。加快区域创新枢纽建设,构建东部科技创新带和西部科技走廊“两翼齐飞”的发展格局,推动黄金围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园、和龙科技创新谷等价值园区建设,形成“点、线、面”互相融合、互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
2.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新发展理念,大力补齐基础设施短板,引导产业、公共资源和人口合理布局。强化市政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加速主骨架路网建设,继续推进白云五线(机场高速—106国道)等工程的施工建设,推动空港大道(白云五线—机场)等一批主干道网开工建设;加强区内次干道和支路建设,打通道路“微循环”,全面提升路网综合承载力。强化重大基础设施的互通互联,重点推进机场周边路网、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周边路网、白云火车站周边道路、西航道沿江路等重点工程。加快推进电力设施建设,继续推进220千伏大沥输变电工程、蚌湖输变电工程,110千伏福庄输变电工程、水沥输变电工程等电力项目。
3.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充实重大项目储备,统筹做好省、市重点建设项目申报和区重点建设项目计划编制,围绕国家投资导向和市场资金流向,精心谋划一批带动能力强的大项目,调整补充一批投资规模大的好项目,力争更多项目纳入进省、市重点项目盘子。加快用地审批效率,力争完成350万平方米规划报建指标,保障重点项目用地。强化项目建设督查督办,按照“在建项目抓进度,拟建项目抓开工,储备项目抓启动”的思路加快推动项目建设进度,力促广州建华中心、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噪音区治理(白云区治理项目)等77个新建项目开工建设,力推广州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广州无限极广场、通达电气车联网等164个项目完成约714亿元的年度投资计划,谋划194个前期项目力争在2019年落地开工。
(二)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1.着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主动对接全市IAB、NEM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以“强二优三”产业发展路径为抓手,聚焦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黄金围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园、神山轨道交通装备产业园、和龙科技创新谷、大健康生物医药产业基地等载体,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园区建设为抓手,以龙头企业引进和培育为主线,通过供应链、产业链、价值链串起大中小企业形成枢纽网络,加快发展形成产业集聚集约集成发展格局。
2.提升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坚持“优化存量、发展增量”,不断提升现代服务业质效。依托机场南临空产业园、大田铁路经济产业园区、白云新城总部经济集聚区等,重点发展航空服务、现代物流、金融、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优化提升商贸、文化创意、旅游、法律服务、健康养老等生活性服务业。科学规划布局金融业态,重点在产业金融、普惠金融发展方面实现创新突破,打造特色金融品牌。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吸引一批大型骨干总部企业落户,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集群。推动广州律师大厦、广州设计之都建设,逐渐集聚一批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建筑设计(涵盖施工、监理、评审、招投标等)事务所等高端中介服务业。
3.大力支持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综合运用城市更新、“三旧”改造政策,推动村级工业园连片改造。发展现代都市消费产业,促进化妆品、汽车销售、物流、旅游等传统优势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转型。以打造亚太地区美业之都促进化妆品产业提质增效;以永平汽车小镇建设集聚发展高端汽车销售总部、平行进口汽车展示中心、汽车融资租赁、车联网等汽车服务高端业态;以“有序疏解、先谋后动”的工作思路推进物流园区、专业市场转型升级;以“旅游+”战略推动商旅文融合发展,打造“山、水、田、城、文”旅游新格局。
(三)以创新驱动为引领,培育新增长点新动能。
1.加强创新主体培育。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创新小巨人培育计划,支持创新标杆企业和科技创新小巨人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以企业为核心,以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为依托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等建设,通过旧厂房、村社工业园区更新改造建设一批科技园区、孵化器及众创空间,不断增强创新支撑能力。完善科技创新扶持政策,主动落实好企业研发经费后补助等普惠性政策。打造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加快推进市科技金融服务中心白云分中心建设,推动科技金融创新融合。
2.推进引资引技引智。进一步完善招商引资工作机制,制定项目落地计划表,推动重点招商项目落地。推动成立白云区投资促进联盟,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打造立体招商平台,组织策划“走出去、引进来”系列活动,营造全区“大招商、招大商”的氛围。加强整合梳理各类招商载体,建成规范完整的区招商信息资源基础数据库。全面落实好集聚产业领军人才“1+3”政策、市“人才绿卡”优惠政策、推行人才服务卡,建设人才驿站,打好人才引进政策“组合拳”,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提升服务水平,大力支持留学生在白云创新创业,支持创业企业申报博士后创新基地和科研工作站。加快推进人才总量控制类入户工作,稳步推进公共集体户管理,拓宽人才引进入户渠道。
3.积极发展新业态。拓宽新业态发展空间,引导现有优势产业从产品、技术、市场等领域进行多元化创新,突破产业发展瓶颈。推进产业信息化、信息产业化,研究出台“强二优三30条”、云计算、轨道交通等产业配套扶持政策,推动云计算、大数据产业大发展,推动制造业加速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谋划选址建设软件产业园,引导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集聚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与新业态新产业融合发展,依托重点发展产业,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配置资源链,培育发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全新的、综合性的产业形态格局。
(四)以深化改革为着力点,优化提升营商环境。
1.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健全电子政务管理体系,推进“一窗”综合受理系统和“一表单”子系统项目,实现“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政务服务模式。创新“互联网+政务服务”,增设网上办事大厅、微信等预约功能,拓宽为企服务渠道。继续深化全流程网办,拓展“跨城通办”业务,提高行政效能。切实做好“多证合一、一照一码”注册登记,放宽商事主体住所经营场所条件,为企业开办和成长提供便利化服务。推进建设工程项目审批改革,优化审批流程。降低创业准入的制度性成本,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深化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开展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公务用车制度改革。进一步优化镇街财政管理体制,扎实做好国有企业改革工作,指导企业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深化金融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监管体制防范金融风险,推动做好“政企银保”金融改革试点项目,大力发展私募基金、产业引导基金、PPP等业务,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深化税收征管体制改革,深入开展国、地税合作,实施纳税人分类分级管理。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继续推进企业注册登记权限下放,全面推广全程电子化商事登记。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进一步完善“三资”管理制度,全面完成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和检查验收。
3.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持续开展全域环境综合整治,做好核心城区道路的环卫保洁。加强生活垃圾治理,加快推进垃圾分类、“两网融合”,促进废弃资源的再生利用。建立城市安全风险点、危险源定期排查制度,继续以隐患排查治理为核心,促进企业落实主体责任,提高安全生产基础建设。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坚决查处、严厉打击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圆满完成食品安全示范区创建工作。加强出租屋隐患综合治理,有序推进来穗人员融合服务,逐步实现出租屋标准化管理。加强环境执法监察,继续推进“散乱污”企业的清理整治工作。持续保持“两违、六乱”清拆整改高压态势,全面规范市容秩序。
(五)以绿色发展为导向,提升城市功能品质。
1.发挥规划统筹作用。科学开展规划编制工作,将城市规划与城市更新、规划实施、土地整备、产业谋划进行精准对接。继续推进《白云发展战略大纲》、西部科技走廊、东部科技创新带、白云中央湿地、黄金围新一代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产业园等重点地区的发展规划及策划研究工作,加快推进18号线北延线、24号线、25号线等轨道交通线网规划优化和重点地区城市设计。启动新一轮土规编制前期工作,做好重点项目用地保障。因地制宜、结合改造主体意愿推进城市更新,重点实施集体成片连片旧厂房(村级工业园)改造和旧村庄微改造,创造条件推进“城中村”全面改造,有计划推进老旧小区改造,支持国有旧厂房实施改造。
2.打造优美城乡环境。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乡村绿化美化建设、林业生态建设、生态示范园区选点等工作,完成石马桃花公园绿化升级改造、加快白云中央湿地生态核心区建设、珠江西航道景观带建设。品质化提升市容市貌,对广州大道北、同泰路、广园中路等主干道开展绿化景观改造提升,打造白云新城园林绿化新亮点。深化落实三级河长制,持续深入开展“洗楼、洗管、洗井、洗河”行动,确保7条已初见成效的黑臭河涌水质不反弹、第二批17条黑臭河涌年内消除黑臭。加快水务工程建设,推进36条城中村截污纳管工程和自来水改水工程,推进健康城等4座净水厂和配套污水管道建设,进一步提高污水处理能力。
3.促进城乡协同发展。开展全区村庄规划的实施检讨,选择试点开展美丽乡村群规划研究,完成区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全面推进2018年市级美丽乡村创建工作,继续开展名镇名村创建工作,全力打造独具岭南特色的白云区美丽乡村群。组织开展新一轮省级新农村连片示范建设,做好观光休闲农业项目申报、设计、建设和验收工作,按质按量完成建设任务。加强新农村建设,进一步深化、巩固、提升前两轮农村扶贫开发成果,进一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进一步落实各项惠农政策,增强脱贫致富发展后劲。
(六)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求为出发点,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
1.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深入实施就业优先战略,支持再就业援助和创业见习基地建设,以创业带动就业,确保城镇登记失业人员就业率70%以上。推进社保体系向基层下沉,完善基层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平台硬件设施配备,力争完成城乡居民养老年度扩面任务。推进医疗保险城乡一体化,稳步实施区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继续落实低保、临时救助、医疗救助等社会兜底政策,巩固扩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综合改革成果,推动居家养老智能化建设。规范养老机构管理,开展养老院服务质量标准化建设,加大对区级公办养老机构扶持力度,强化农村敬老院建设。
2.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启动教育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和乡村教育振兴计划,全方位推动我区教育事业发展,推进市铁一中学、培英中学北校区建设;继续做好优质教育资源引进、广州市示范性高中创建和教育集团化建设工作,推动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地区和北部四镇倾斜。全力推进区人民医院等区属医疗卫生机构建设项目和基层医疗卫生单位标准化建设。稳步推进公立医院综合改革,探索与三甲医院建设紧密型医疗集团,积极引进医学院校和省市大型综合医院到我区合作办医,进一步提升医疗服务能力和质量。继续推进全面两孩政策落地后的各项管理服务工作。加大村镇文化事业建设投入,完成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和区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镇街文化站免费开放工作。加大文化惠民力度,继续开展“送阅读、送演出、送电影”系列惠民活动,增强白云文化自信。
3.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持续优化社区基础网格,细化基础网格划分,建立健全白云区“标准作业图”信息平台。理顺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将网格化工作做实做细做精。强化镇街属地管理责任,推动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进一步优化社区居委会建设,规范社区专职人员管理。完善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加大城乡社区协商民主议事厅、社区服务综合体建设力度。严格把好社会组织准入关口,清查“僵尸型”社会组织,促进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完善家庭综合服务中心运营管理,积极推进“社工+”,引导社会工作向纵深发展。